1.地氯雷他定
地氯雷他定是一种新型抗组胺药物,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地氯雷他定的转化,形成高选择性的阻断受体,选择性作用于H1受体,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,并抑制其他炎性介质、黏附因子的表达,从而稳定肥大细胞,阻碍炎性介质的传递,减少炎性反应对机体的影响,抑制外周毛细血管扩张,快速缓解症状。地氯雷他定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腹泻、恶心、呕吐、嗜睡、头痛、烦躁、口干、疲劳等。
2.扑尔敏
扑尔敏是第一代抗组胺药物,可与组胺竞争,与靶细胞上的H1受体进行结合,对平滑肌的收缩进行抑制,阻止过敏反应的发生,在口服后的10-60分钟之内会起效,可在3-6小时后达到浓度高峰,经过肝脏代谢和中间代谢产物后无药理活性,24小时内可随着患者尿液,粪便和汗液等方式排泄。扑尔敏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、口渴、多尿、咽喉痛、困倦、虚弱感、心悸、皮肤瘀斑等。
3.孟鲁司特钠
孟鲁司特钠属于高选择性白三烯受体抑制剂,可有效阻止白三烯结合受体,抑制白三烯介导炎症反应,阻止气道内炎症介质释放,从而减轻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,加快黏膜水肿消失,降低血管通透性和气道高反应性,解除支气管痉挛,提高通气换气能力,促进肺功能恢复。孟鲁司特钠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烧、头痛、咽炎、咳嗽、腹痛、腹泻、中耳炎、鼻窦炎等。
4.西替利嗪
西替利嗪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,也称为不溶解性抗组胺药物。它的化学结构类似于其他抗组胺药物,例如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氯苯那敏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。西替利嗪是一种选择性H1 受体拮抗剂,可阻止组胺与H1 受体的结合,减轻瘙痒、皮疹和其他过敏症状。西替利嗪还抑制其他炎性介质的释放,如白三烯和肥大细胞介质,从而减轻炎症和相关症状。西替利嗪是一种长效药物,每天只需一次给药,因其较长的半衰期,效果持续时间较长,提高了治疗便利性。西替利嗪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、腹痛、嗜睡、头痛、头晕、咽炎、口干、疲劳等。
5.依巴斯汀
依巴斯汀是第2代抗组胺药物,与H1抗体具有高亲和力、高选择性,可有效地抑制组胺诱导的变态反应,拮抗组胺诱导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气道高反应性。口服依巴斯汀1.5h 后血药浓度达到最大值,多数代谢由肝脏进行,代谢产物很难穿过血脑屏障,不会与脑中H1受体结合,因此在临床使用中较少出现嗜睡、头晕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。
6.依匹斯汀
依匹斯汀属组胺H1 受体拮抗剂,为临床常用的一种强效抗过敏药,其作用机制为对H1 受体进行拮抗,对白三烯诱导粒细胞趋化进行抑制,还可对细胞释放多种炎性介质进行抑制,发挥抗变态反应作用。依匹斯汀难以通过血脑屏障,且对中枢神经H1 受体拮抗作用较弱,对心脏毒性较轻,与传统抗组胺药相比嗜睡、头痛等不良反应较少。
7.酮替芬
酮替芬可对组胺H1 受体发挥较好的拮抗作用,且可以对致敏活性的肥大细胞、嗜碱性粒细胞过敏反应的递质释放进行抑制,防止β 受体降低,可对5-羟色胺、过敏慢反应物质进行拮抗,对非特异性的气道高反应性进行有效抑制,也能对晚期的炎症介质的表达发挥抑制作用,促使IL-5 所依赖的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受到一定抑制。酮替芬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、口干、恶心等。
8.奥洛他定
奥洛他定为白色或灰白色结晶粉末,还被称为盐酸奥帕他定,具有广泛的药物作用,如组织胺H1 受体拮抗剂作用,化学介质抑制作用,速激肽释放抑制作用和嗜酸粒细胞浸润抑制作用。适用于过敏性鼻炎、荨麻疹和皮肤病引起的痒。常见不良反应是头痛,发生率约7%。其他偶有虚弱、感冒样症状、咽炎、鼻炎、副鼻窦炎和味觉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。这个药物对于妊娠期的妇女安全性是没有参考的,所以说如果是怀孕的妇女,最好不要吃这个药。再有就是哺乳期的妇女是不能吃的,如果因为疾病必须吃这种药物,就必须停止母乳喂养两三天以后,药物在体内代谢完以后继续母乳喂养。
9.氮卓斯汀
氮卓斯汀属于第二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,具有强效抗过敏、抗组胺效应,能抑制淋巴细胞释放组胺,也可抑制白三烯的合成、释放,且可长期、有效地发挥作用。氮卓斯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、头晕、口干、多梦、咳嗽、腹痛、恶心、乏力、鼻痛等。